瓦良格8月服役增强中国海空力量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据香港“亚洲时报”在线7月12日文章,原题:新航母,新战争局面 在8月服役前,中国尚未命名的航母即将开始新一轮海试,还要进行一套完整的舰载起降。该航母一旦服役,将成为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里程碑。但只有将其放在中国愈发咄咄逼人的姿态及复杂的舰队架构中考量,才可理解它全面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舰队现代化,涉及到耐心获取和开发监测、传感器、指挥和控制及武器等系统,并将其整合为均衡的、现代远洋舰队。人民解放军海军已越来越多引入新系统,依托从欧洲、以色列和俄罗斯公开获取的技术发展壮大,并整合从美国获得的各种系统。结果是,中国的舰船和潜艇装备了系列先进的传感和武器系统。随着高端平台大量应用,中国的新航母将拓展海军的触角,增强打击能力。
任何军队都要根据两个因素来平衡自身计划和架构:将面对的最危险局面和最有可能的局面。对中国海军来说,海上阻遏任务被视为用来应对最危险局面。中国航母可起到前线指挥所的功能,将海空军方位的距离延展200海里;而北京认为最可能发生的冲突局面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航母能够执行类似任务。
面对羸弱的邻国,中国航母的角色将侧重保持海空优势。其舰队可依靠航母的空中力量,阻截携带反巡航导弹的敌机,攻击对其海军及海上要塞构成威胁的舰艇。一旦海警不足以完成任务,捍卫南海主权将成为北京赋予航母的最终任务。
但目前来看,中国航母的表面战略意义要大于实际战略意义。中国并没有足够多有经验的飞行员满足航母的需求。由于航母需要大量后勤支持,后者也不能小觑。尽管中国已对航母设计及操作研究了20多年,其人员仍需边干边学。中国航母海试自去年以来至少8次,如此频繁的海试说明其海军的谨慎和循序渐进的准备方式。
一直以来,北京渴望拥有一支航母力量,几十年来在密切研究航母的设计、操作和技术。购买航母的高成本和政治含义使之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争论热点。随着金融和政治障碍被清除,中国军事决策者正逐渐熟悉航母的使用、成本和挑战。
目前为止,关于中国航母的讨论忽略了同海军现有系统的整合及与潜艇力量的协作。这些问题给本已复杂的军事行动增加了复杂性。然而,通过建造和运行航母,中国传达出会成为海上大国的信号。未来几年解放军海军如何使用航母编队,将决定地区和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及其意图,甚至航母的名字都会给外界带来政治解读。力量越大责任越大,世界将注视中国如何应对这两个挑战。
港媒认为,瓦良格航母8月服役,这是一个好消息。正当南海被周边国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航母的服役,对于捍卫南海主权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有着辽阔海域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发展中国家,在被美国和周边围堵,遏制的情况下,没有航母确实给捍卫我海权带来了制约。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确实不太相称。因此,国人翘首以待中国航母的服役将给中国海、空防卫增强了力量。
中国一再申明,这首航母,是用于科研和训练。因为,中国过去没有过航母。经过千辛万苦,如今,瓦良格初具服役的状态。尤其是舰载机的使用,飞行员、地勤保障人员、后勤保障、指挥系统还不熟练,以及要形成的航母战斗群,还需要多舰种的配合。而中国的航母是在“白手起家”情况下诞生的,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有3种典型的编成:在低威胁区巡逻或显示武力时,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称为单航母战斗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4艘反潜型导弹驱护舰和1~2艘攻击型核潜艇?在中等威胁区实施威慑时、制止危机和参与低强度战争时,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双航母战斗群),配以8艘防空型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2~4艘攻击型核潜艇?在高威胁区参与局部战争或大规模常规时使用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配以9艘防空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14艘反潜型驱护舰和5~6艘攻击型核潜艇。根据使命任务,航母战斗群还可和水面舰艇战斗群混合编成。
因此,中国要追赶发达国家的航母水平,那还差得太远。有的国家为此又在制造“中国威胁论”的舆论。美国自己就拥有11艘航母,小鹰级二艘,企业级一艘,米尼滋级8艘,除了小鹰级航母外都是核动力。因此,中国首艘航母根本就不会给他国构成“威胁”。除了在我南海能够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外,更不会给大国造成任何威胁。比如印度,早就有航母,而且俄罗斯又给了他们航母,一些小国也有航母,可没有听到任何国家说他们有“威胁”,只听到对中国说三道四,这很不公平。
航母是要花大价钱的,因此,中国也不会像美国那样的发展航母。因为,中国总是以防卫为主,不是向外扩张的那种国家。只要其他国家不咄咄逼人地侵权、威胁、围堵、遏制中国,中国绝不会对别的国家带来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