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然,“心灵鸡汤”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泛滥于朋友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追溯,这些“心灵鸡汤”式的文章,最初由哪些人发布。经过笔者简单的技术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心灵鸡汤都源发于微信订阅号,即公众帐号。也就是说,这些心灵鸡汤都是根据传播需要,由公众帐户的管理员有意识的发布,而不是微信用户自发的个人行为。
但是心灵鸡汤的传播确实由于个人用户的广泛转发而成为微信朋友圈的一景,这说明,这类文章具备传播性,首先它没有风险,又貌似深刻,甚至以道德要挟转发("是中国人就转发"之类);其次,微信本身默许这种行为,以保证其用户的活跃度。微信一直努力的维护朋友圈的纯洁性,这是在吸收了新浪微博因过度营销而遭致衰落的教训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微信意在将来靠功能性的O2O应用来挣钱,而不是通过广告模式。然而营销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大规模的公众平台,两者博弈的结果是微信逼着营销者去变为“订阅号”一天只可以发一条微信广播,而且投诉处理相当严厉。
所以,在微信里面发展类似微博的大号极为困难,就算成本大号,也极容易被微信封杀。所以,微信里面出现的生态的是很多中等粉丝数目(几万)的“订阅号”结为联盟,由盟主去承接广告业务,而且广告业务以软广告为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小米路由器的微信派发工程机,即由WeMedia联盟各号同时发布。
为了冲淡各号的广告成分,各订阅号就统一发布“心灵鸡汤”,即100条心灵鸡汤夹杂一条广告,以减少投诉。这就是心灵鸡汤泛滥的根本原因。而反观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因为没有利益驱动,全凭作者热情,是无法在朋友圈广发传播的。
微信的鸡汤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微信广告联盟越来越多,对于微信而言,为了确保微信手机IM软件霸主地位,采用极端保守的策略并非不可能。所谓,“鸡汤多少”完全取决于腾讯的战略需要。